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9集力行分享 |
|
李笑学长 |
|
|
1. 晨则省 昏则定 学了“晨昏定省”,觉得最好的做法,是像影视作品里过去大家庭的做派,父母穿戴整齐坐在堂上,子女恭敬地向父母问安,奉茶。心里好生羡慕。但是我们家里没有这样的条件。我母亲和我们一起住一套公寓房,早上我因为做早课起得早,四点多起来把妈妈吃药的水烧开。第一面见到她时,一般都是六点左右,我在厨房做早餐,她起来还没梳洗,可能就出来一下下,拿了开水,她就回自己房间了吃药了。一般我们也就自然不说话,我感觉她早上刚起来牙没刷脸没洗,这时要去问候,可能有点勉强,也不知道这样对不对。 我的问候,一般就是到了6点半7点左右,孩子也起来了,家里人活动多了,一般我的问候,就是告诉妈妈:“妈妈起来啦? 你的酸奶在桌上放好了,馒头在锅里蒸好了”,如果刚蒸好,会和她提醒一下,很烫,让她凉一凉再吃。有时候会问问,晚上睡得好吗,天气变化了,问问冷不冷。早上吃好早饭,我就给妈妈准备水果,一般会问问她,今天有黄蕉苹果和红富士,你想吃哪个?妈妈说想吃黄蕉,就给她削皮切好,装好,水果叉放上面,放在客厅她看电视的桌旁,这样一会儿她早餐用完去看电视时,就可以吃水果了。在这件事上,我自己觉得这样做,心意也到了,没有特别要求自己每天要说,妈妈早上好,昨晚睡得好吗?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?等慢慢深入学习了再体会。 每天晚上,妈妈临睡前,会和我们说,我睡觉了!我们全家都会和妈妈说,好的,妈妈(外婆)晚安!
2. 出必告,返必面 出门我一定会和妈妈说,妈妈我出去了,去干什么了,如果出去时间长,会和妈妈说多久回来,会告诉她我带好钥匙了。如果我去公司,今天不能在家,早上会给妈妈把中午的饭菜都做好,装载便当盒里,给她放好在微波炉上,和她说清楚,中午自己热一下再吃。因为妈妈和我住一起,日常生活都需要照顾,除了工作需要,我一般不出门,出门也一定会和妈妈说清楚,这样她就放心了。 平时外出,一进门一定说一声,我回来了,即使妈妈不在客厅里。我想妈妈即便在房间她也知道我回来了。 这点女儿也做到了,每天放学,一进门一定是清脆的一声“妈妈,我回来了”,即便我在自己的房间里工作或者在厨房做晚饭。她知道我听到就放心了。 父亲住在南京老家,我们是不定期会通电话,父亲爱听我女儿电话。这点我觉得是需要改进,要固定一个时间,每周至少打一次电话,否则可能有些时候打得很勤,有的时候打得少,那么就把对父亲的关心变成完全随自己的性情的一件事,要把它变成一种常规,一种常态。 公婆远在哈尔滨,我们和公婆的电话就更少一些。公公老人家耳朵背,话又少。我们尽量在有长假的时候就回去和老人团聚。平时节假日打电话问候,我会写信和老人家报告我们全家人的情况,也会和老人分享我学习圣贤教育的心得,或寄钱或礼物给老人,但是没有一个常规。我和女儿商量,以后我们定期打电话,或写信写明信片给爷爷奶奶问候。也要把这件事变成一个常规,而不是到年节才应景的应酬。 3. 居有常, 业无变 学习传统文化之后,自己的起居是有常了,每天“朝起早,夜眠迟”,每天跟着老人和孩子的时间,把家庭的事务都安排好(家业),把工作要求的事务完成(事业),还有自己学习圣贤教育的志向,更是要求自己珍惜时间,每天要保证早晚课学习,其他时间随缘利用(学业、道业)。一般的活动和娱乐,知道它于我有害无利,全部都远离了。 女儿十岁了,也学习到了圣贤文化和《弟子规》,我也是让她有一个正常的作息时间,即使双休日和放假,也不让她放任,不晚睡晚期,让她保证正常的作息,饮食健康,素食为主,有节度,平时阅读的书籍和看的动画片,都是以圣贤教育为主导原则,让她远离染污。
4. 家业的核心,五伦关系最重要的一伦 - 夫妇 从几年前开始,蔡老师讲夫妻关系,我学习了多遍了,我也是经过了大约有三年的改变了,夫妻关系和家庭氛围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。但是重新对照老师所讲,还是有很核心的重点我没有做到的。 家庭的氛围好不好,关键是在夫妻是否和谐,夫妻和谐,关键是在庭的女主人怎样经营。 未学传统文化之前,我不懂事,不知道怎样做妻子,我受到的“社会教育”是叫女子要和男人争平等,在社会上公司里包括家庭里要和男人分庭抗礼,这样的女人是成功的,有能力的,是独立的。我觉得这样的独立和能力是特别重要的,是保障自己不受欺负,保障自己不依附和受制于任何人的。虽然家里我做得多,但是我真的不懂得“夫妇有别”,加上先生是东北人,本身性格就很强硬,加上我这个不懂柔顺自以为是的妻子,我们就很容易起冲突。 初学了圣贤文化后,一度这个矛盾不仅不缓解,还加深了,原因是自己觉得自己懂道理了,明白善恶了,拿这个尺子一看,丈夫的问题更多了,再加上初学,对很多道理没有深入了解,在做法上就常常偏之一隅,导致丈夫对自己产生了意见。 2010年是我发现问题痛定思痛的一年。有善友提醒我,要落实《弟子规》。我开始反省自己,为什么会和先生走到这样不愉快的状况?就如同蔡老师说,如果我们只想着别人的错,我们的情绪是翻腾的,当我们能反省自己,我们才有理智。要改变别人,是不可能的。我把自己翻腾的情绪按耐住,开始真正学习怎样做一个妻子,以前没有为先生做过的事,现在开始做,以前做的同样的事,没有恭敬心,现在开始从心里要转变,以前急躁爱指责人,现在能耐心了,以前不受批评,现在丈夫有时言语比较重,我也能忍受,不和他争辩。当我转变了,我没有用言语去要求先生,可是先生不知不觉,居然就转变了。所以我体会到,默默地去做,自己改过向善,这对周围的人是最有力的影响。 当我这次重新学习蔡老师的这一课,对照自己,还是发现自己做得太不足够了。虽然事情上我为先生都做了,但是我的言语态度不够温和,比如先生买东西回来,有时还是会被我说乱买东西。我道理上是知道要恭敬先生了,但心里还是常常觉得,唉,他没学传统文化,天天在外辛苦工作,还不是追求名闻利养? 也不花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女儿。就看不到先生的优点啊。回到蔡老师的讲课,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,当年我们相识时,不是因为他工作勤奋、业务精通、处理事情冷静果断有能力,而让我欣赏的吗?在这个特点上,他没有变,是我的标准变了!反过来,如果他天天在家,不出去努力经营业务,我会高兴吗?未必。那如果丈夫也学了传统文化,我会不会满意呢?所有学了圣贤文化的人,是不是在一起都能和睦相处呢?是不是我们全家都学了,我们就和睦了幸福了? 答案是未必,如果我还是带着这颗有求的心,带着我的尺子去量别人,没有一个人能百分之百能符合我的尺度的!问题在自己,不在先生,不在家人!只要我有一颗包容、感恩的心,怎样的先生都是好先生,夫妻都和睦。如果我没有包容感恩的态度,哪怕先生是颜渊转世、圣贤再来,我可能也不会满意。 这几年我学习的感受是,不善的习气非常非常难断。外表行为上容易转,起心动念要转困难太多了。对先生,对家人,有任何不高兴不满意不耐烦等等情绪,这都是恶念,是我不能包容不能感恩。唯一觉得安慰的,就是这几年,这些不善的念头比以前淡了不少。但是还是要把“一门精进,长时熏修”作为学习的总原则,天天要学习,天天有老师在耳提面命,时时要用老师的教诲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和心念,这样才能一点点把长久以来的傲慢,自私自利等种种习气磨掉。烦恼无明习气淡化一分,我们内里的诚敬感恩的光明才能透出一分。 还有一种我觉得要克服的困扰和烦恼,是自己学习了好几年,还是常常做不到,甚至常常反省忏悔,又常常在同一个问题上再次跌倒,产生的一种失败、沮丧,甚至怀疑的情绪。这种失败的情绪很折磨人,但是我明白它于自己是有害无利的,所以也应该坚决摒弃。“勿自暴,勿自弃,圣与贤,可驯至”!念及此,不禁要潸然泪下。古圣先贤,大慈大悲,体察秋毫,予我鼓励,帮我立志。 弟子立定志向,把踏踏实实落实《弟子规》,作为一生的目标,孜孜不倦地去追求,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。弟子体会到,《弟子规》的目标是“明明德”,《弟子规》的境界是“止于至善”,《弟子规》的学习也是“学无止境”,在不懈地学习和力行《弟子规》中,捐弃一切不善的念头言语行为,追求一点一滴的真善美慧,发掘自性本具的无尽宝藏,这样的人生是最痛快淋漓的。
感恩老师,感恩学长,感恩一切付出的人。
弟子/后学 李笑 惭愧感恩顶礼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